Main Content
最后更新日期:2011年7月18日
龙王庙建于清代,占地近3000平方米。整个建筑古朴典雅,美观大方,有前后殿,东西厢房,均为举架木砖结构,正殿中间塑有龙王像,神气活现,左右站列龟丞相和巡海夜叉。两边墙壁绘有古代传说故事壁画,形象逼真。东厢房陈列两块石碑,分别题刻“柔远安迩”和“治军爱民”碑文,均为光绪十六年刘公岛绅商为丁汝昌和张文宣所立。旧时,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或六月十三龙王生日这天,岛里岛外的渔民纷纷进香跪拜,祈求龙王保佑海上平安。甲午海战前,凡过往船只要在岛上停靠,皆来此拈香祈福,北洋海军也信奉龙王,一时香火旺盛。丁汝昌殉国后,其灵柩曾厝置此处。后来岛上居民在庙内设其牌位,四时祭祀,所以龙王庙又名丁公祠。(刘公岛上的居民,世世代代与海为伴,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些与海上生活活动紧密相关的海岛习俗。特别是渔民,在生产条件极端落后的情况下,无力摆脱大自然的奴役,既不能预测,也不能征服,只好乞求于神灵。古时人们信奉的神灵众多,岛上居民主要是敬龙王。
龙王庙是当时刘公岛上文化、宗教活动的中心。始建年代不详,为举架木砖结构,四合院布局,有正殿、东西厢和倒厅,共有房屋14间,连同戏楼占地面积近1,700平方米。
正殿内泥塑三尊塑像;正中为东海龙王,左右两边为巡海夜叉和龟丞相。两侧内墙上,分别彩绘《三国演义》和《封神演义》中的故事情节壁画。相传,沿海渔民信奉龙王,凡过往船只在岛停靠,都到这里烧香许愿,祈求龙王保佑平安。刘公岛上如遇大旱,岛上居民也到此举行祈雨仪式,乞求神明,伶悯众生,普降甘霖。如果巧合下了雨,人们就认为这是龙王爷显灵的结果。当时庙内香火旺盛,四时不断。人们向龙王祈祷,赐予幸福,其愿望是美好的,甚至连北洋海军也信奉龙王,每逢出海都到这里祭祀,进香朝拜。可悲的是,龙王并没能成全他们的心愿。甲午海战,曾是亚洲首屈一指的北洋舰队樯橹灰飞烟灭,写下了一曲中国海战史上的悲歌。如今的龙王庙,早已断了香火,它留给人们更多的是神秘色彩。
庙里有三尊塑像,是1987年重新泥塑的。1898年,英国租借刘公岛后,龙王庙被占用,居民把龙王塑像搬到威海卫城北的北沟村。
东厢内陈列“柔远安迩”和“治军爱民”两块石碑。这两块石碑是刘公岛绅商于光绪十六年(1890)为丁汝昌和张文宣所立的德政碑。“柔远安迩”意思是“怀柔远者,安抚近者”,颂扬了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既能安外,又能安内”。“治军爱民”碑,表彰护军统领张文宣“治军严明,使军民相安”的功绩。
西厢内供奉丁汝昌的灵牌。1895年丁汝昌殉国后,其灵柩曾安放此处,岛上百姓常到这里祭祀丁提督亡灵。故龙王庙又称“丁公祠”。
龙王庙的对面是戏楼。戏楼由戏台和后台(化妆室)两部分构成。戏台呈正方形,约34平方米。整个建筑斗拱飞檐,雕梁画栋,蔚为壮观。台前两侧石柱上刻有一幅楹联,上联“龙袍乌纱帽如花石斑斓辉光照耀玉皇阁”;下联“奏响管弦声似波涛汹涌音韵传闻望海楼”,楼正中拱额题横批“寰海镜清”,反映了当时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景象。相传,甲午海战时,刘公岛上的商民曾集资请戏班在此演出,一为祭祀龙王,二为水师官兵助威。
在戏楼旁边有一棵百年朴树,是威海境内稀有树种。该树高12米,是龙王庙百余年历史的见证。)
声明:本网转载刊登此文仅以传递更多信息为目的,不代表本网支持或赞同文中观点。
相关文章
百家争鸣
-
道教全真派何以创立于胶东昆嵛山
金元之际,王重阳及其七大弟子在胶东昆嵛山创立了道教全真派,使其在元代发展至鼎盛,
-
泰礴极顶
2005年5月22日,我们一家三口,开车到文登市的昆嵛山里樱桃园买樱桃。尽管前一天首届昆
-
略论《龙旗下的臣民》对北洋海军记载之失实
毋庸讳言,北洋海军的覆灭与自身弊病是分不开的。然而,史学研究应讲求实事求是,绝不
-
《北洋鱼雷营章程》选录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有《北洋鱼雷营章程》一册,其中记载了北洋鱼雷营所属25个部门的
-
老树夼的见证杂记
建国前,威海人都知道市区北山有个老树夼。它不是个特有名的地方,但旧时的军政商界要
-
读《清末民初的荣成教育》有感
李继发先生在《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馆刊》2012年第2期(总第45期),发表《清末民初的荣
-
重评刘步蟾引起的风波
刘步蟾是中国早期海军的一位重要将领,但知道的人并不多。他之所以出名,成为家喻户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