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戚俊杰

出处:甲午网栏目:51期人物述评馆刊发表日期:2015年3月5日

摘要:戚其章先生是山东省威海市城里人,而立之年已成为威海市的文化名人,特别是电影《甲午风云》上映后,更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心目中的偶像,许多年轻人了解他的成…

关键词: 戚其章

今年10月7日,是著名历史学家、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史研究的领军人物戚其章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日。忌日的临近,使我夜难入眠,思绪万千。

2012年10月7日上午8时许,突然传来戚其章先生逝世的噩耗,我懵了,心痛好似针扎,耳鸣之疾突然严重复发,好长时间也接受不了这个突然发生的事实。一年的时间里,眼前时常浮现出先生温文尔雅、平易近人、坦诚待人的音容笑貌,浮现出先生在大会上作学术报告时所展现出的超凡脱俗的精辟论证情景,浮现出先生尊重知识、乐于助人及与人倾心交谈的场面,浮现出先生不顾年事已高和劳累,亲自考察刘公岛及威海湾南北两岸炮台遗址的感人场面。多次回想起先生可贵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想起先生学识博大精深但仍坚持勤勉拼搏的奋斗精神,还想起先生一生大胆探索、锲而不舍、百折不回地追求真理,以及求真、求实、求精的工作态度和严谨作风,想起先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意和无私的奉献,想起先生培养青年,提携晚辈,宽容待人,真诚帮人的诸多事情。也多次拿起笔想写篇纪念先生的文章,但每每至此,都是心绪难宁,思绪万千,难以成篇。因为想在一篇文章中把先生的高风亮节和巨大成就都记述出来是不可能的。好在有国内外前辈学者大家王家俭、中塚明、骆承烈、关捷、郭墨兰、谢俊美等诸先生对戚其章先生之为人之道、奋斗精神及伟大贡献等,分别撰写文章,给以追忆。作为晚辈,我只想把自己多年来与先生共处时的所见所闻作一记述,奉献给大家,以表对先生的怀念之情和敬佩之意。

一、情倾甲午研究  知耻铭志兴国

戚其章先生是山东省威海市城里人,而立之年已成为威海市的文化名人,特别是电影《甲午风云》上映后,更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心目中的偶像,许多年轻人了解他的成才经历而仿效之。谈到这些话题时,戚先生十分愉快地坦言,在他很小的时候,奶奶就经常讲过去名人的故事给他听,因而在少年时代就牢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并勤奋努力地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学业有成的他回到家乡,在治病康复的同时,开始采访散居在威海、荣成和文登等地的北洋海军幸存者,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于此同时,北洋海军广大爱国官兵英勇杀敌和宁死不降的爱国精神也给了他极大的鼓舞力量,激励着他对北洋海军的兴衰与甲午战争的惨败进行探索,并很快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然而,在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极左思潮严重的年代,戚其章先生也同样遇到不被理解,甚至被扣上“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等罪名,被下放到偏远的农村进行所谓的思想改造。但戚先生牢记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名言,把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史研究作为主攻方向,并在私下里靠自己的记忆默默地进行着思考与探索。

1971年,山东大学的工农兵大学生来威海开展社会调查,师生们邀请戚其章先生讲述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的历史,已下放农村好几年的戚先生事前一点准备也没有,但仍以其丰富的知识,感人的故事,鲜明的观点,简明透彻的分析,为山东大学的师生上了一堂印象极为深刻的近代历史课。广大师生受到很大震动,并一致认为戚先生学识渊博,令人敬佩。许多人并不知道,他是身处逆境对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史进行探索和研究的。通过这次给工农兵大学生讲课,也给戚其章先生带来了新的想法:威海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这里拥有许多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的历史遗迹,如果能吸引更多的人来威海研究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把威海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这将既是威海的幸运,也是威海对中华民族以史为鉴走向复兴的一种贡献。

(一)抓住历史机遇,首次举办全国甲午战争史学术研讨会。1976年10月,祸国殃民的“四人帮”被打倒后,戚其章先生也和全国的知识分子一样,迎来了万物复苏的春天。他由乡镇中学被调回到市内工作,他的学术研究环境也逐步得到改善,其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也广受关注。

1979年,55岁的戚其章先生被调到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专门从事研究工作,良好的科学研究环境使他如鱼得水,研究成果一项接着一项地发表面世,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人们的思想也进一步解放,戚其章先生看准了天时、地利和人和的大好形势,抓住历史机遇,大胆地筹划纪念甲午战争爆发90周年的学术活动。

1984年9月20日至25日,全国15个省市的80多位中国近代史学者聚集到北洋海军的诞生地、甲午战争的古战场——威海市,参加纪念甲午战争90周年的学术研讨会。这次学术研讨会是由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编辑部、《近代史研究》编辑部、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和山东省历史学会联合发起,在中国史学会负责同志的关怀和指导下,以及威海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召开的。这是首次以甲午战争为专题的学术研讨会,因而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许多与会的专家学者是第一次来到风景秀丽、民风淳朴的威海市,首次登上举世闻名的刘公岛进行实地考察。

戚其章先生认为:这次会议的最大收获是与会学者对甲午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给予充分肯定。这次学术会议讨论的内容相当广泛,涉及到如下一些方面: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引发的国际关系及英俄两国的政策,日本的战争准备与挑起战争的手段,清朝宫廷帝后两党的和战之争,人民大众在战争中的对日斗争,东北三省练军和辽东战场清军的后勤供给,北洋海军全军覆灭的原因,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的影响,台湾人民的反割台运动及对台湾民主国的评价,甲午战争对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与民族觉醒,甲午战争与洋务运动发展的关系,以及对相关历史人物包括载湉、李鸿章、翁同龢等人的评价等。

会议期间,无论是史料的挖掘,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还是沧桑依旧的刘公岛上北洋海军的建筑遗存及甲午战争的遗迹,都给与会者留下深刻的记忆。许多与会学者都认为,会议的筹划者、主办单位和地方政府站得高、看得远、做得好。时过多年之后,当年参加会议的大连民族学院副院长关捷教授仍对此次会议的重要意义和在国内外产生的巨大影响给以很高评价。许多参会者对戚其章先生和参与会议接待服务的王学强、邹本穆等先生的博学多识,严谨的工作作风,真诚而周到的服务大加称赞。这次会议的圆满召开,不但很好地宣传了威海,而且对威海市的良好形象及文化和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爱国敬业,真诚履职。1989年的全国两会刚刚结束不久,65岁的戚其章先生顾不上休息就风尘仆仆从济南回到威海市。戚先生此次回威海的目的:一是商谈、考察次年在威海市就召开全国甲午战争史研讨会暨山东省甲午战争史研究会成立大会的相关准备事项;二是商议出版《威海甲午战争遗址》一书的相关事宜。前者是请全国的专家学者共赴威海,共同研究1994年甲午战争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的相关事项;而出版《威海甲午战争遗址》一书,是为了防止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开发对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遗址的破坏和损毁。戚先生认为上述两项内容,都与刚刚建立的地级威海市的大发展密切相关。只有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突出威海地方历史遗迹和反侵略的文化特色,才会推动文化教育和旅游经济的快速持久发展。由于目标一致,我们很快与戚先生把会议地址、开会时间、所需经费及出版书籍的相关事项达成共识。接着,我们又邀请戚其章先生进刘公岛现考察场指导增设陈列展览内容及丁汝昌寓所维修和利用等事项,因为这是我们盼望了好几年的难得机遇。

1984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中国14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威海港和刘公岛有幸搭上这班快车。与此同时,经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原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驻守使用的清朝北洋海军提督署等古建筑移交给地方管理。1985年3月,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原名为威海市北洋海军提督署文物管理所)在刘公岛成立,我与另外3位同事有幸成为第一批建设者。通过4年多的艰苦奋斗,我们已经在百废待兴、无自来水、无电灯、无电话和交通极为不便的刘公岛上站稳了脚跟,完成了艰难创业的第一步:北洋海军的古建筑和甲午战争的文物遗迹的保护利用已初见成效。单位的生存问题已经没有后顾之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开始同步大幅度增长。

但是,我们的发展与变化仍然跟不上大好形势的要求,1988年1月13日,原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北洋海军提督署及其附属建筑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的高度重视,使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提升文物的保护管理水平和快速增加参观内容已刻不容缓。而且必须要适应海内外不同层次参观者的不同需求,使慕名而来的旅游参观者能高兴而来,满意而归。然而,因为我们缺少事业编制,更缺少有实践经验的专业研究人员。另外,由于博物馆座落在孤悬海中的刘公岛上,交通和通讯极为不便,我们无法联系北洋海军将士后裔和相关知情人士,也找不到征集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文物史料的有效途径,还缺少快速查阅历史档案的有效方法,因而早就想请戚其章先生帮助我们联系大学的教授和相关研究单位的专业研究人员能与我们联手合作,破解阻碍我们提档升级、快速发展的瓶颈。令我们欣喜万分的是,戚先生在时间紧和工作特忙的情况下竟欣然答应了我们请他来威考察的邀请。

为使此次考察活动办事多、效果好、影响大,贯彻文物工作“重在保护,抢救第一”的原则,更好地争取地方相关部门和刘公岛驻军的大力支持,我们也颇费了一番心思,专门邀请了威海市建设委员会、市教育文化体育委员会、市外事侨务旅游办公室、威海市环翠区史志办公室,以及驻刘公岛的海军部队首长一起陪同戚先生参观考察。

1989年5月3日上午,戚其章先生搭乘海军的班船进入刘公岛。为了节约宝贵的时间,戚先生顾不上休息,直接从码头奔向北洋海军提督署进行考察。

建于1887年的北洋海军提督署,占地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拥有三进院落,主体建筑部分有15幢房屋。4年多来,已经抢救性地维修了5幢,并在修复好的房子里布置了《中日甲午战争展览》(1985年5月1日对外开放)、《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文物展》(1985年6月18日对外开放)、《甲午战前威海卫清军防务设施沙盘》(1986年9月16日对外开放)、《北洋海军主要将领腊塑人物群像馆》(1986年9月16日对外开放)、《北洋海军舰船模型展》(1988年8月1日对外开放)。戚先生边走边看,并在关键部位驻足详细询问有关情况,对北洋海军提督署部分房屋的修复和展览内容给予肯定。同时,他也坦诚地建议主管部门领导,如果财力有保障,则应该加快修复北洋海军提督署中其它需要维修的房屋,快速增加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的展览内容,特别是1895年威海卫和刘公岛保卫战的内容更应该单独开辟展厅,以突出地方历史的优势和特色。

在前往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寓所的路上,看到龙王庙已经修复开放、西厢房设有纪念丁汝昌的牌位,以及增加的刘公岛老百姓为什么称龙王庙为丁公祠的文字介绍,戚先生对这些细节都十分满意。

我们一行到达丁汝昌寓所时,时间已过中午12时了,大家见戚其章先生一上午既没有喝水,又没有得到休息,怕他的身体吃不消,于是提议简单地看看就结束此次考察。但戚先生却十分认真地说:“这是今天我们考察的重点内容,所以不能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我们这么多人来一次也不容易,所以一定要全面仔细地看清楚,而且要拿出初步的修复意见再吃饭。”听了戚先生的话,在场的所有人都十分感动。大家随同戚先生从丁汝昌寓所的前花园看到后花园,又从左侧跨院林泰曾的居所看到右边跨院刘步蟾的住房。考察期间,戚先生不时地讲着战争期间与之相关联的内容,还讲了丁汝昌在安徽省巢湖市高林乡汪郎中村所建房子的布局及其特点,供我们在修复丁汝昌寓所时参考。在刘步蟾居住的院子里,他还讲了当年他采访刘步蟾家奶妈(采访时居住在威海市望岛村)的相关情况,以及北洋海军成军后丁汝昌寓所的使用情况。所有这些细节,都为我们即将开始修复丁汝昌寓所这组占地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老建筑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在陪同戚先生参观考察的过程中,我们还把积累好几年的一些疑难问题请他帮助解答。65岁的戚先生不顾疲劳,不厌其烦地把所有问题一一详细地给予说明,令在场的地方领导和军队首长都十分惊讶和敬佩。那个时候,刘公岛上生活条件艰苦,不但单位食堂条件非常简陋,就是岛上最好饭店的条件也无法与威海市里的小饭店相比,已经过时的那顿中午饭吃得非常简单和快速。在场的威海市教育文化体育委员会主任李志范先生感到十分难为情,觉得对不住戚先生和海军部队首长,但戚其章先生没有一丝一毫的不满意,始终是面带微笑,谈笑风生。他围绕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这个主题,围绕刘公岛如何突出特色与大家交谈,令在场的所有人都十分感动。

在即将离开刘公岛时,戚其章先生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饱含深情地对地方和部队的领导同志说:“没有想到短短的几年时间,刘公岛上北洋海军的建筑遗存就初步得到有效保护,这是对国家和人类的贡献。是利在当今、功在千秋、惠及子孙的好事情,应该继续抢抓时间,争取保护和利用好更多的北洋海军老建筑和甲午战争的遗址。”他对驻刘公岛的人民海军部队支持文物部门维修保护文物的作法表示感谢;对濒临毁坏的刘公岛水师学堂、水师养病院、机器厂、屯煤所和炮台等,希望管理使用的海军部队能及时予以抢救保护;对刘公岛今后需要添建新的建筑物,希望市建委一定要特别慎重地决策。他最后强调:“一定要站在国家和民族的立场上看待甲午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一定要有长远目光对待甲午战争文物及史料的保护和利用。”

下午3时多,此次考察活动圆满结束。在送他回家的路上,戚先生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们一定要好好干,既要抢抓时间,又不能急功近利,必须要尊重历史事实,因为这是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一项大事业。”看到劳累了将近一天的戚先生身体和精神仍然这么好,我十分好奇地问先生:“您已经65岁了,曾经患过大病,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还吃了那么多的苦,受了那么多的罪,但现在身体和精神却仍然这么好,这其中的奥秘是什么?”他略有思考又十分动情地说:“一定记住‘天生我才必有用’和‘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古训,只要心里有了目标,行动上就肯定有动力;只要坚持不停地往前走,就一定能够到达自己寻找的目的地。他还风趣地补充说:“老话说得好,‘骑驴看账本,走着瞧’,只要意志坚定,排除干扰,就一定能实现你内心的目标。” 短暂的一天时间,戚先生的身体力行和言谈话语,给我留下了难忘记忆。他不但在工作上向我们传授了宝贵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而且还在如何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与从事工作,如何排除艰难困苦等诸多方面,坦诚相告,让我的眼界大为开阔,使我更加坚定了“借人兴馆”的发展理念,大大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扎根海岛把甲午战争博物馆做大做强的决心也更加坚定不移。

(三)邀请全国的专家学者来威海,集思广益、建言献策。1990年10月,山东社会科学院与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在威海教师之家联合召开了“全国甲午战争史研讨会暨山东省甲午战争史研究会成立大会”。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戚其章先生作为会议的策划者和主持人,首先阐明这次会议的目的是邀请全国的专家学者,为筹备甲午战争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早做谋划,形成共识,拟定召开国际讨论会的初步方案。

为了便于我馆与开会的专家学者加深了解、增进友谊、展开交流,会议期间,还专门安排与会代表参观刘公岛,考察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遗迹保护的现状,以及新增加的陈列展览内容。会议还专门安排我进行大会发言,我也抓住这难得一遇的大好时机,主要就面向专家学者敞门办馆, 希望能“筑巢引凤” 、“借人兴馆”,开展学术研讨和征集文物史料,以及如何搞好刘公岛陈列展览,做好甲午战争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的讲解服务等方面的问题做了说明,并真诚地向与会学者表示:我们馆愿意成为专家学者的科研基地,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免费为所有的研究者开放,免费提供馆藏的文物和史料供大家在刘公岛上开展研究,并且一定为专家学者服好务。同时,我们馆也希望得到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为我们提供相关线索,帮助我们征集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的文物史料。最后,我还代表博物馆向与会代表庄重承诺:1994年召开甲午战争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的时候,刘公岛北洋海军提督署、龙王庙和丁汝昌寓所将全部对外开放;我们馆的陈列展览将全部重新设计制作,并在现有5个展厅的基础上再增加5、6个展厅,让中外专家学者能看有所需,各得其所,高兴而来,满意而归。与会学者对我们的承诺表示赞同,并纷纷表达支持我们开展工作的积极态度。戚其章先生在大会闭幕式上,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艰苦创业的情况,他真诚地希望专家学者和甲午战争博物馆联手合作,为筹办好甲午战争100周年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通过这次研讨会,我们馆很快就与中国人民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上海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台湾师范大学、日本奈良女子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天津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民族学院、齐齐哈尔师范学院、烟台师范学院、陕西省委党校、山东省委党校、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安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学术研究所、南京海军指挥学院、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第一历史档案馆和中国国家图书馆等单位建立了工作联系。同时,与国内外著名的戴逸、李侃、金冲及、李文海、张振鹍、郭毅生、孙克复、关捷、王家俭、吕世强、张玉法、茅家琦、虞晓波、[日]中塚明、苏读史、陈绛、水野明、马幼垣、郑介初、王春良、陈振江、史滇生、皮明勇、刘恩格、赵纯昌、张一文、史滇生、丁伟志、吴乃华、涂鸣皋、杨东梁、龚书铎、王楚良、施渡桥、王守中、谢俊美、董丛林、郭墨兰、宫玉振、王如绘、黄秀政、乔还田、赵春晨、孔祥吉、黎仁凯、商鸣臣、邹爱莲、翁飞、刘光永、耿云志、迟云飞、董蔡时、张国红、王建华、皮明勇、商鸣臣、姜鸣、许华、张炜、苏小东、刘申宁、方堃、孙占元、黄顺利、俞祖华、林伟功、张礼恒、俞辛焞、刘晓焕、戚海莹等老中青专家学者取得了联系,并在查找档案和资料的工作过程中得到他们许多的帮助和支持,为我馆实现阶段性工作目标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吃水不忘打井人。这么多年我时常在想,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座落在交通极为不便的刘公岛上,当年通讯联络方式又十分落后闭塞,我们之所以能在那么短短的时间里与国内外这么多名牌大学和科研单位的教授和专业研究人员取得联系,并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离开戚其章先生的推荐介绍是不可能的,缺少了他所拥有的人格魅力也是不行的。戚先生对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的支持和帮助,虽然不是各级政府大力倡导的招商引资项目,但这种招人才、引智慧的良苦用心和扎实的作法,却远远超出招商引资的实际效果,特别是其产生的滚动发展效应与长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是单纯的经济数字所无法比拟的。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之所以能成为颇有影响的国家一级博物馆,戚其章先生功不可没;刘公岛之所以成为举世闻名的国家五A级风景名胜区,戚其章先生同样功不可没。

(四)坚持公正公开地选拔出席国际学术讨论会的代表。1994年,是日本发动大规模武装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100周年。7月中旬,新华社报道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乔石、李鹏、刘华清、田纪云、李岚清集体为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题词的重要消息,体现了中华民族牢记历史,勿忘国耻,以史为鉴,振兴中华的决心和信心。

与此同时,戚其章先生与全国史学界的精英们也都在紧锣密鼓地展开广泛而深入的学术研讨活动。7月25日,是日本海军在牙山附近的丰岛海面突然向中国海军舰船开炮,武装挑起甲午海战100周年的纪念日。山东省历史学会、山东社会科学院甲午战争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威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威海市历史学会和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甲午战争一百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召开。来自全省各高校和其他科研单位从事近代史研究的学者50余人参加了纪念活动和学术研讨会。会议通过学术交流和探讨,最后筛选出主题明确、立意新颖、独有特点的论文,为参加9月份召开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做好了准备。

戚其章先生之所以要举办这次学术会议,是因为山东省内学者向甲午战争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筹备委员会提交的论文数量远远超出大会的预计。为了不突破参会人数,不挫伤山东省内研究者的积极性,又能公平、公开地选拔出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和论文,所以在国际学术讨论会召开之前召开了山东省的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参会者都从心里佩服戚先生统揽全局的细心和严谨,佩服他在科研平台上客观公正和公平公开的作法。这种作法也使山东省内参与研究甲午战争史的专家学者心悦诚服。

特别令人佩服的是,戚其章先生筹备国际学术讨论会期间,各项工作安排环环相扣,工作作风严谨细致。1992年3月1日,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等市直文化事业单位从威海市教育文化体育委员会移交到新成立的威海市文化工作委员会管理。为了不影响甲午战争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全面筹备,戚其章先生专程从济南回到威海,与中共威海市委、市政府及威海市文化工作委员会的领导接洽商谈纪念甲午战争100周年的相关事宜,确保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原定的所有工作计划在领导机关大变动的情况下不受丝毫影响。1993年,戚其章先生根据山东省委宣传部的部署,再次回到威海市,与代表威海市委宣传部负责此项工作的刘昌毅同志见面。期间,威海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工作委员会及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等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同志汇集在一起,逐项逐条地落实具体事项,确保了国际会议召开前各项准备工作都有专人负责并落实到位。戚先生工作态度之认真、作风之严谨、计划之周密,使我受益匪浅,也为后来我们馆举办学术会议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精心组织学术会议,保证质量,机动灵活,不失原则。1994年9月7日,甲午战争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威海市召开。这次会议是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中国史学会、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中共威海市委、威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这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以“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和世界”为主题展开了广泛的研讨。出席会议的中外学者近140人,其中日本、韩国、德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台湾、香港等地区的学者42人,提交了著作14种和论文近百篇。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其划时代的历史意义越来越为更多的海内外学者所重视。报名前来参加会议的人数远远超出预计的规模,其中有的国家报名前来参加会议的学者,其思想意识和学术观点明显带有历史的偏见和右翼的倾向。还有少数北洋海军将领的后裔,也想借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为自己的先祖鸣冤雪耻,恢复名誉,并数次向大会主办单位的负责人提出参加会议的要求。凡此种种都给大会筹委会、特别是给主持学术工作的戚其章先生出了很大的难题,增加了许多不必要但又不能不认真对待的工作量。

戚其章先生不愧为甲午战争史研究的领军人。他首先从世界范围考虑与会者的代表性,又在学术研究方面具体把关,本着学术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向同是一个国家持有不同观点且有代表性的报名学者都发出参会邀请。这样做可以让不顾历史事实和持有偏见的学者,能耳闻目睹国际上是怎样评论甲午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揭露侵略者挑起这场战争并嫁祸与人的丑恶嘴脸,进而达到以正视听的目的。如果不邀请持不同观点的学者来中国参加国际会议,他们肯定会在本国利用媒体进行莫须有的攻击,而且会对前来参加会议的代表说三道四,其结果是不利于公正的史学家回到本国对这次国际学术讨论会进行广泛宣传,而且还容易给有右翼倾向的人留下话柄。戚先生说:“虽然邀请持有不同历史观的人参加研讨会具有很大风险,但只要我们能够有理有据有节地与之辩论,假恶丑掩盖不了真善美,正义一定会站在我们这一边。关键是我们的研究工作要走在前面,历史的证据要把握准。”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而且做得很好。

美籍华人方俪祥女士既是北洋海军中军左营副将、济远舰管带方伯谦的侄孙女,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海军第六舰队副司令员方莹的女儿。自20世纪80年代起,方俪祥女士就开始奔走呼吁为方伯谦平反,恢复爱国将领的名誉。至20世纪90年代,她又亲自出资在福州等地2次举办方伯谦学术研讨会。在福州举行的研讨会议上,会议的主办方宣布方伯谦在两次甲午海战中,不但没有逃跑,而且是英勇杀敌,还独有创见地开辟了西战场,是爱国将领。更有甚者,有人竟然还把方伯谦说成是民族英雄等等。但以戚其章先生为代表的广大研究者却无法接受他们的观点。因为戚先生和众多持有不同观点的学者认为福州学术研讨会没有发现新的历史资料,因此,为方伯谦平反昭雪缺少历史依据。毫无疑问,方女士这次前来开会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在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争取为方伯谦正名。所以不少学者担心,假如方女士在国际性的大会上感情重于理智,很容易把大会的中心议题冲淡或转移,甚至可能对本次大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但是,考虑到她是北洋海军将领的后裔,是年逾古稀的美籍华人,身患残疾,腿脚行走不便,还有锲而不舍的参会要求,所以董凤基主任代表筹委会同意了她参加开会的要求。戚先生非常理解筹委会的这个决定,表示一定组织把握好会议的主题,相信广大与会学者和方女士的学识水平及自控能力,组织好学术上的交流和讨论,真正体现学术会议是以史实为依据,是以理服人的。戚先生按照论文选题内容,确定了大会报告人名单和分会场的主持人及学者名单,对每位学者宣读论文和评论者评论的时间都作了统一的详细规定,而且提出具体要求。所有这些都让我们看到戚先生对史料的把握和对与会学者研究水平的深入了解。大家都在期待学术交流的顺利进行。但没有想到,意想不到的事情还是突然发生。

9月7日上午,戚其章先生主持的全体代表参加的学术报告大会即将结束时,突然会场上传出要求发言的报告声。全体与会代表不约而同地朝发出清脆声音的地方望去,只见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年女性已经站立起来,做好了发言的准备,这位女士就是方俪祥。这些年,她多次给戚先生和相关单位写信寄资料,阐述她的观点,并希望能为方伯谦平反昭雪,恢复爱国将领的名誉。会场上了解内情之人的心都不约而同地揪了一下,因为学术报告大会议程上没有自由发言的安排。让她讲吧,怕偏离主题,还怕感情失控耽误会议进程或是不好收场;如果按照大会原定计划不让她发言,这对一个年逾古稀且身有残疾的老太太似乎也不合适。就在这一瞬间,只见戚先生略带微笑地示意大家坐好,又十分友好地招呼方俪祥女士:“请到台上来讲。”方俪祥女士在陪伴人的搀扶下,拄着拐杖走到主席台上时,戚其章先生已经给她安排好座位,又十分真诚地告诉她把握好时间,具体问题可以在分会场学术交流会上进行交流切磋,免得拖延时间影响整个会议的进程。目睹戚先生在突发情况下表现出的镇定、真诚、友好、善良及其得体的举动,与会代表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表示支持和理解。方俪祥女士也十分感谢大会筹委会对她的邀请和上台发言的机会,表示愿意在分会场学术交流时详细阐述她的观点,更希望与会代表能倾听她的意见。在戚先生细心巧妙地关照下,上午的学术大会如期结束,与会学者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方俪祥女士也十分满意地邀请戚先生与其合影留念。此后在3天的分组讨论会上,戚先生都是细心地关照各分组会议的主持人,要以历史为准绳,要重证据,不偏不倚,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历史,评价历史人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对方伯谦在黄海海战中的表现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大多数与会者认为,根据现有的史料和证据,还无法推翻方伯谦在海战中首先撤离战场、撞伤北洋舰队扬威舰的事实。因此,这次会议上没有为100年前被朝廷下旨斩首的方伯谦平反,方俪祥女士的心愿也没有能够实现。但亲临会场和参与研讨的方俪祥女士及持有相同观点的代表都表示理解,对戚先生和大会的安排都表示满意。就这样,一次很容易产生不良结果和负面影响的插话发言便平和迅速地得到恰当的处理。看到这样的结果,大家都对戚先生既理解人的情感,更尊重历史事实的真诚态度与理智作法表示钦佩。

戚其章先生在参加分会场学术交流时,发现有的日本学者在进行学术交流时,把日本发动的甲午战争说成是“偶然爆发事件”,把日本侵略和掠夺中国说成是一场“赌博”或“买卖”,把日本侵略军屠杀台湾民众的反抗斗争所花“经费”说成是“超支付出”,还说日本在这场战争中并没有“赚”中国多少钱。针对日学本者否定真实历史的言论,戚先生更是及时、敏锐、理智地、有理有据地给以批判与反驳。

戚其章先生在没有炮声和硝烟的学术会场上审时度势,一眼便看准了对甲午战争赔款有较深研究的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谢俊美教授,只见他轻手轻脚地走到谢教授的身边坐下来,鼓励他上台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揭露和批判了这位日本学者的错误观点和言论。年轻稳重、俊秀雅致、戴着眼镜的谢教授在戚先生的鼓励下,在学术讨论会上针对那位学者的发言展开了驳斥。他列举了日本政府如何借机大肆勒索中国政府、如何借口所谓“库平银成色不纯”、“分量不足”,以及日本如何借白银跌、英镑涨的机会,利用“银镑兑换”之机,处处刁难中国政府,强逼中国一切都按照日本政府的意见进行的事实,使中国白白多支付白银两千捌百多万两。谢俊美教授铿锵有力的揭露与反驳,使那位日本学者瞠目结舌、哑口无言,连连解释说“误会,误会”。简短的学术交锋,已展现出中国学者对甲午战争研究探索的领域更为宽广和深入,也透视出戚其章先生自身学识的高深,以及对国内外甲午战争史研究情况的深入了解。同时还说明,戚其章先生对广大中青年学者的了解、信任、支持和鼓励。

这次国际学术讨论会的成功召开,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国内外广大学者一致认为:在中国范围内,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文物及史料保存最多、保护最好的地方是威海市;这里也是开展研究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历史会议最多、规模最大、收效最好的地方。因而许多学者都认为,要研究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这段历史,就一定要来威海进行考察。

二、情系家乡  尽力而为

戚其章先生在青少年时期,为了掌握更多、更高深的文化科学知识,年龄不大便远离故土,奔走他乡刻苦求学。解放以后,因身体患病医治无效等原因,又回到自己离别多年的家乡。他一边抓紧时间治病,一边坚持撰写学术文章,开辟新的事业。然而,历时10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不但耽误了戚先生宝贵的黄金年代,也使他遭受了许多常人难以想像的艰难困苦。尽管如此,戚先生仍然是不计个人得失,怀着满腔的热情,为家乡的教育、文化和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而尽心尽力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

(一)为刘公岛北洋海军忠魂碑撰写碑文。1985年4月1日,刘公岛正式对外开放。当时的威海市委、市政府(即现在的环翠区委、区政府)的领导,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首先着手解决刘公岛通自来水、照明电、电话,以及环岛公路和海上交通工具等基础设施。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还决定于1988年北洋海军成军100周年之际,在刘公岛北洋海军提督署后面的山上新建北洋海军忠魂碑,纪念北洋海军广大官兵英勇杀敌、宁死不降、悲壮殉国的爱国精神,为刘公岛增加一处纪念性建筑物,增设一个适合广大人民群众凭吊、瞻仰广大爱国将士的公共场地。于是,市政府工作人员赴济南请戚其章先生为北洋海军忠魂碑撰写碑文。戚先生当时有好几个科研课题在同时进行,且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即便是在这样情况下,戚先生也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撰写碑文的任务,并在地方政府要求的时间内将碑文寄回威海市。正是有了戚其章先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才保证了刘公岛北洋海军忠魂碑能按时、高质量地建成,为刘公岛增加了一处凭吊、瞻仰北洋海军爱国将士的纪念性景观。

(二)为北洋海军将士名录墙撰写序言。1998年是北洋海军成军110周年。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经请示批准后,决定在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官邸西侧跨院的前花园新建北洋海军将士名录墙。名录墙的正面镌刻着所有能查找到的北洋海军将弁兵勇的姓名、工作岗位、所任职务,以及他所任职的军舰或船艇的名称。在北洋海军将士名录墙正面的左侧,请戚其章先生撰写建设名录墙的序言。已过古稀之年的戚先生仍然是毫无犹豫地一口答应,用极为简短精炼的文字,把我们建设北洋海军名录墙的指导思想、目的要求等方方面面全都表达出来,为北洋海军将士名录墙丰富了内容,增添了光彩。

戚其章先生为刘公岛北洋海军忠魂碑题写碑文,为北洋海军将士名录墙撰写序言,为刘公岛留下了内涵深邃的历史知识和爱国情怀,更重要的是为中华民族留下了认识海洋、重视海权、建设海军、靖海宁疆、建设海洋强国等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思考与启迪,成为简要展示戚其章先生研究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成果的一扇独具特色的窗口,还成为中国人民和广大北洋海军将士后裔,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追思、纪念和研究戚其章先生的珍贵资料。

(三)家乡的事情,再难也要想法办。1987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地级威海市成立。为了加快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扩大威海市的对外影响,威海市人民政府决定于1988年北洋海军成军100周年之际,举办系列纪念活动和学术会议,并委托时任威海市外事侨务旅游管理办公室主任杨茂庆先生亲自赴省城济南戚其章先生家,请戚先生帮助联系海内外专家学者来威海参加学术研讨会。戚先生告诉杨主任:“现在距离开会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单纯邀请国内的学者问题不大,但邀请海外学者难度很大,因为国外学者一般都起码提前一年做出出国参会的计划。”但鉴于杨主任他们的一再请求,戚先生还是答应帮忙。他急忙写信与海内外学者联系,全心全意地筹办纪念北洋海军成军100周年的学术活动。

1988年3月,中国的两会在北京召开,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戚其章先生和威海市人民政府市长李文全先生正好在一起,两人就如何开好北洋海军百周年会议达成共识。戚先生筹备会议的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继续进行,然而,进入第二季度后,戚先生突然接到威海市人民政府的告知,因为威海市有特殊的原因,纪念北洋海军成军100周年的国际学术会议不能举办,相关活动也同时取消,请戚先生赶快告知已经联系的海内外学者谅解。戚先生听到这个消息,真是大吃一惊,哭笑不得。因为那个年代,电话和传真都不像现在这样方便和快捷,而且如果使用电话,其费用自己也很难承担。所以,只得赶快亲自写信说明原因,向所邀请的学者真诚地道歉,请求他们给予宽容和谅解。

2008年,是北洋海军成军120年。那年春天,刘公岛管委会和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的领导再次赴济南,恳请戚其章先生谋划纪念北洋海军成军120周年的相关活动。已是84岁高龄的戚先生因患流行性感冒正在家卧床休息,但得知家乡要举办这样的活动,毅然从床上爬起来,与管委会的领导共同商议活动的计划长达一个上午的时间,使前去的领导们深感不安,也深受教育。

从1988年64岁至2008年84岁的20多年时间,戚其章先生爱国家、爱事业、爱家乡的真情实意没有因为年龄大而有所减退,其虔诚的家国乡情体现在方方面面,其言论和行动令人感动,催人奋进。

三、 关注史学队伍建设  诚心实意扶持晚辈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战争的结果不但改变了中国和日本的命运,而且还改变了远东和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甚至对世界的政治格局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深入而广泛地对甲午战争进行持久地研究,是中华民族牢记历史,以史为鉴,知耻后勇,振兴中华的重要工作。研究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史的队伍培养,直接影响甲午战争史研究的深入开展;参加研究的人员年龄大小及其比例构成,又直接影响到这项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对此,戚其章先生不但有着清醒的认识,而且还采取了有效的创新措施。

(一)把山东社会科学院甲午战争研究中心的牌子挂到刘公岛。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是管理保护和开发利用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的专门机构,但因为人员编制少、专业研究力量薄弱,严重制约了博物馆事业的快速发展。我们再次把希望的目光投向远在济南的戚其章先生,希望他老人家能够鼎力相助。

1992年春天,山东社会科学院成立了甲午战争研究中心,由戚其章先生出任该中心主任。5月20日,戚其章先生与山东社科院历史所所长王如绘研究员陪同山东社会科学院的赵海成副院长亲临威海,与中共威海市委宣传部的于才年常务副部长一起亲手将山东社会科学院甲午战争研究中心的牌子挂到刘公岛北洋海军提督署,隆重地确定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为山东社会科学院甲午战争研究中心的学术研究基地。从而使专家学者们能利用北洋海军遗留下来的28处历史建筑和战争遗迹,以及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收藏的文物和资料,开展科学研究。

20多年来,山东社会科学院甲午战争研究中心在戚其章先生的主持下,发挥了很好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培养、凝聚专业和业余爱好者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开创性地拓展山东省历史学会的工作。戚其章先生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担任山东省历史学会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以来,不顾自己年逾古稀,不怕劳累和奔波,也不惜耽误和影响自己宝贵的时间,诚心实意地致力于全省史学工作的普及与提高。在继续发挥全省各高校在史学研究领域中的主导力量的同时,还开创性地在全省成立了多个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专业研究委员会,充分发挥全省各市地史学专业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的作用,形成了山东省史学研究高校在前领跑,全省各地市开花的良好局面。

为了充分发挥威海市人杰地灵,环境优美,自然和人文历史资源丰厚的优势和特色,充分发挥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对专业学者和业余爱好者的吸引力,扩大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及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对外的重要影响,吸引更多的人来刘公岛开展学术研究,更好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普及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大家以史为鉴的认识,并在提高认识的过程中能更好地推广新的科研成果,戚先生提议在威海市成立山东省历史学会甲午战争专业委员会和山东省历史学会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专业委员会。山东省历史学会甲午战争专业委员会挂靠在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山东省历史学会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专业委员会挂靠在威海市环翠区城市建设管理委员会(此专业委员会后又挂靠在威海光威集团)。上述两个专业委员会不但有威海市的研究人员参加,还在全省聘请了颇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形成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人员搭配结构,为日后开展研究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山东省历史学会甲午战争专业委员会和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专业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已经主办和承办多次相关的学术会议,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齐集威海,进行切磋交流,传播历史文化知识,弘扬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建设和提升威海美丽幸福的城市形象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这些年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两个专业委员会共出版了学术类著作5本,吸引带动了一批史学工作爱好者参与学术研究,而且进一步推动了先进文化的大发展,为地方的两个文明的全面发展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近20年来,分布在全省各市地的山东省历史学会各类专业委员会,充分发挥其民间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团结、带领着各地一大批史学研究的爱好者,不计得失,不计报酬,不怕流汗吃苦,不畏严寒酷暑,深入社会底层,走访知情人士,收集文物和史料,挖掘历史的内涵和残片,并经过严谨的梳理和校对,整理出许多有用资料,结出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有些学术成果甚至填补了历史的空白,为山东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三)言传身教育后人。戚其章先生不仅是一位知识渊博、著作等身的历史学家,而且也是一位品质高尚、德高望重、厚道善良,受人尊重的老前辈。他不但对家乡人亲,而且对所有勤奋学习,爱岗敬业的年轻人,一贯都是真诚的关怀,尽力的提携。

2000年初夏时节,山东省历史学会在威海市召开代表大会,身为山东省历史学会理事长的戚其章先生,亲自参加并主持这次代表会议。他全面总结了历史学会5年来的工作,主持选举出山东省历史学会新一届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和理事长。戚其章先生因为年龄关系不能继续出任理事长这一职务,但因先生德高望重、学识渊博,并且在担任山东省历史学会理事长期间,开创了全省史学工作的新局面,故仍然被与会代表推举为省历史学会名誉理事长。在大会的闭幕式上,戚其章先生十分动情地希望新一届理事会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史学工作者开创史学工作的新局面。

省历史学会代表会议刚刚结束,戚其章先生不顾疲劳,就建议甲午战争专业委员会尽早考虑甲午战争110周年的纪念活动和学术研讨会如何举办。他明确指出:“甲午战争100周年的学术讨论会是由山东省委宣传部牵头主办,所以包括经费在内的好多事情都可以高枕无忧地由省委领导出面协调解决。但甲午战争110周年相关的活动,包括会议上报的请示、主办单位相互之间的协调、会议经费和出书经费等诸多事项,最后都全部由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来具体负责办理。”他希望借助山东省历史学会在威海成功召开的东风,提前谋划甲午战争110周年的相关活动。

同年8月下旬,北洋海军与近代海防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威海召开,我们借机请戚先生谈了2004年纪念活动和学术研讨的主要构想。戚先生的主要思路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组织相关学者撰写独具特色的学术著作;二是筹备召开一次中等规模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我们认为戚先生的建议不仅很有必要,而且也切实可行,可操作性强。这两个项目得到相关部门领导的审批后,我们便开始与相关学者和我馆的客座研究员开始拟定具体的计划。为了能集中精力筹备好110周年的相关活动,我们在征得戚其章先生的同意后,决定改变此前每两年召开一次学术研讨会的作法,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地筹备2004年的相关活动。

为了使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史的学术研究能在海内外形成常态化,继续保持与国内外学者和北洋海军将士后裔的广泛联系,加速宣传正确的海洋观念、海权意识和海防观念,经请示主管部门同意,我们决定于2001年创办《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馆刊》,这一决定得到戚其章先生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他十分高兴地为馆刊的创办题写了贺词,内容为:

“欣闻《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馆刊》创刊在即,特此志贺。

贵馆自创建以来,已历十有余载,辛劳备尝,成绩卓著,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此已有目共睹,有口皆碑。对此,本人体会尤深。目前,创办馆刊的条件业已成熟,亦为促进馆务工作发展之所必需。希望馆刊之问世,不仅成为宣传甲午悲壮历史及英烈们爱国事迹的阵地,而且亦能够成为展示贵馆最新成就的窗口,发表有关研究成果的园地,联系各界人士及参观者,特别是青少年的纽带,以促进馆务工作的发展,使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馆刊的出版,为我馆搭建了与国内外学者、北洋海军将士后裔、以及广大爱好者相互交流和切磋的科研平台。戚先生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稿件在馆刊上发表,以历史学家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知识为馆刊助力。自馆刊创办以来,戚先生20多次在馆刊上发表署名文章,及时将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公布于世,从而吸引更多的学者利用这个学术平台助推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史的深入研究。如今馆刊已走过十多个年头,每期馆刊都发送到全国400多所博物馆、纪念馆,以及全国200多所大学的图书馆、北洋海军广大爱国将士的后裔、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威海市全市的中学、党政机关、驻威海的军队和大型的企事业单位。

2002年夏天,戚其章先生从济南回到威海,再次与我们研究确定2004年学术著作撰写的具体内容和名称。当时我馆的客座研究员、中国国家图书馆阅览部主任苏爱荣研究员提议编撰一部甲午战争史大辞典,向甲午战争110周年献礼。还有的学者建议撰写普及型的读物,以利于广泛深入地向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海防教育和维护世界和平的教育。集体研究时,戚先生认为编写甲午战争大辞典项目很好,但这个课题工作量太大,不但耗时费力,而且手头的史料还有欠缺,在只有短短的2年的时间里,恐怕难以保质保量地完成好。他在综合大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出版一套《勿忘甲午》丛书。该丛书由《甲午战争与朝鲜》、《甲午日谍秘史》、《甲午战争与和战之争》、《甲午中日海战》、《甲午辽东鏖兵》、《甲午日军罪行录》、《甲午战争在威海》、《洋员与北洋海防建设》、《反割台抗日运动》和《甲午战争与影响》10个分册(后因特殊情况改为9个分册)组成。戚先生主动承担了撰写难度很大的反映甲午战前日本大量间谍来中国侦察的课题。他以大量鲜为人知的史料,崭新的科学观点,以及十分新颖的写作手法,撰写了《甲午日谍秘史》一册。

与此同时,他还亲自联系移居加拿大的著名北洋海军史研究专家王家俭先生,请他帮助撰写丛书的《洋员与北洋海防建设》一册。其时,王家俭先生刚刚学业有成的大儿子王俊中博士不幸于2002年4月17日突然在台湾病逝,王家俭先生和全家人都处在撕心裂肺的极度悲伤之中。通过戚其章先生数次通信联络和真诚耐心的劝说,王先生终于答应撰写《洋员与北洋海防建设》分册,并表示一定按时完成任务。

这套丛书从框架结构,到每个分册的具体分工,到最后的印刷装帧成书,无不凝聚着戚其章先生的心血。要说这套丛书的主编,戚其章先生是当之无愧的,也是名望所归。但是戚先生却执意不肯,坚决谢辞。他十分真诚地说:“几年来你们做了大量工作,由你们做主编也属名实相符。”在他的一再坚持下,最后这套丛书的主编还是让给了我们。其高风亮节之伟大,提携晚辈之真诚,实在令人敬佩。

在《勿忘甲午》丛书工作全面展开的同时,我们还决定翻译出版日本著名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作者注)史研究专家中塚明教授的《还历史的本来面目——日清战争是怎样发生的》这本书。中塚明先生是日本颇有影响的著名学者、历史学家,曾三次当选为日本学术会议议员(第十六、第十七届第二常设委员会委员长)。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教学与研究过程中,共发表论文、专著和其他文章近400项。他以日本近代史和近代日本对朝鲜、中国侵略史为主攻方向,善于挖掘第一手史料,用日本的史料来证明日本侵略朝鲜、中国的历史。特别是自1994年3月29日找到日本陆军《日清战史》草稿以来,他以特有的执著和毅力,详细全面地阅读、校对了公开发表和没有被发表的战史资料。在发表《日清战史》草稿关于日本军队首先以武力占领朝鲜王宫的叙述后,包括无声电话、批评电话、谴责电话、骚扰信件在内,他受到了形形色色的批评、指责攻击和恐吓。然而,中塚明先生仍然一如既往地站在正义的立场上,审视历史,解读现在,放眼未来。所以,我们决定翻译出版中塚明先生的《还历史本来的面目——日清战争是怎样发生的》这本书。戚先生非常支持我们的想法,还亲自出面联系山东社会科学院的于时化研究员翻译这本书的书稿。

为了保证这两部书能按时保质保量地出版,2003年夏天,我们借戚先生回威海为夫人进行健康查体之机,专门又约请天津古籍出版社刘文君社长亲自来威海面商两书的出版事宜。戚先生不顾盛夏酷暑,也不顾长途乘车的劳累,亲自到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帮助筹划出版事宜,并指出一些应该注意的具体事项。我们就出版时间、印刷质量等相关事项很快与天津古籍出版社达成共识。正是在戚先生的全力指导和帮助下,《勿忘甲午》丛书9册和《还历史的本来面目——日清战争是怎样发生的》两部书才得以按时出版发行。

在召开甲午战争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我们还举行了《勿忘甲午》丛书和《还历史的本来面目——日清战争是怎样发生的》两书的首发仪式,与会学者都十分高兴。不少学者坦诚地说:没有想到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能组织这么多专家学者精诚合作,拿出这么厚重的学术成果向大会汇报,真是无愧于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研究中心这个称号。每当听到这些赞美的话语,我们都不约而同想到这首先归功于戚其章先生。如果没有戚先生的整体谋划、大力支持帮助,要想取得这样好的效果是不可能的。然而,戚先生高风亮节,只讲付出,不图回报。他只图科学研究的事业能后继有人足矣。

许多来威海市参加甲午战争90周年(1984年)、100周年(1994年)、110周年(2004年),以及北洋海军成军120周年(2009)四次学术研讨会的学者,大多数人如今已是年过六旬,有的已成为年逾古稀和耄耋老人,但无论是谁,只要提起戚其章先生,大家皆异口同声地称赞戚先生给予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真诚关怀与善良帮助。有一件事情,虽然过去近10年,但在我心里却印象深刻。那是2004年,我们举办甲午战争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发生的事情。会议报道的当天,前来参加会议的日本著名的甲午战争史研究专家中塚明先生看到论文集中,有位中国青年学者在论述甲午战争爆发时间的时候,没有清楚注明中塚明先生先前发表该项研究成果的时间和出处,心里有些不悦,认为这是不尊重前人研究成果的表现,甚至感觉这是不尊重知识产权的行为。为此,他十分生气,并通过翻译向我们表达了他的看法。了解到中塚明先生的情况后,我们立即找到这位青年学者了解情况,通过交谈后得知,他不是故意所为,而是由于疏忽麻痹的原因造成的,也不存在不尊重外国学者的意思。戚先生得知这一情况后十分重视。他认为,中塚明先生是日本著名的历史学家,其对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及爆发时间的研究,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一直是客观公正的,是尊重历史事实的,如果由于我们的疏忽给先生造成了误会,则不利于今后的学术交流。如果此事处理不好,还会影响到中日两国学者之间的感情与友好交往,也会在日本学术界对中国青年学者造成误解。戚先生马上让我找到精通中国语言的日本追手门学院大学名誉教授伊原泽周先生,请他和我们一起去找中塚明先生专门对此事进行友善沟通。戚先生通过伊原泽周教授的翻译,讲明了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和青年学者不经意的疏忽,使中塚明先生消除误解,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与舒畅,也消除了对这位青年学者的看法。同时,这位青年学者也在戚先生的启发之后,主动在学术报告会上坦诚地说明了自己的疏忽,并把中塚明先生的观点和发表的时间做了补充说明。这样一来,包括中日两国学者在内的所有与会代表都十分高兴,大家都能以坦率、真诚、宽容、友好的心情展开切磋和交流,使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的十分成功。这件事情的快速化解,充分说明戚其章先生尊重知识,平等待人的善良与友好。他不但尊重著名的学者和国际友人,而且也念念不忘给尚未成名的青年一代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平台,以利于青年人的进步与成长。

还有一件事情更令所有知情者感动。2009年5月下旬,北洋海军成军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威海召开。来自海内外的80多位专家学者、北洋海军将士后裔,以及与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有关的博物馆、纪念馆的代表应邀出席了会议。为了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会议期间每天的白天和晚上全都安排了学术会议和不同类别座谈会。已是85岁高龄的戚其章先生不但参加了所有的学术活动,而且还抽出宝贵的时间与青年学者和外国友人进行交流。那是5月22日的晚上,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邀请与会的北洋海军将士后裔们一起座谈甲午战争文物史料征集的相关线索。我们晚上7时30分去塔山宾馆小会议室时,看见青年学者孙建军、陈悦和旅顺日俄监狱旧址纪念馆的王珍仁研究员在宾馆大厅后侧的通道旁,一起向戚先生请教研究中发现的一些疑难问题。看到戚先生这样的学术大家能这样平易近人地对待晚辈,所有人都十分感动。会议晚上10时10分结束,当我们经过宾馆大厅通道的时候,看见戚先生仍然在与孙建军、陈悦、王珍仁三位站在那儿轻声细语地站着交谈。所有看见这一场景的人都为之一震,想不到耄耋年龄、著作等身的著名学者,不顾劳累,耐心地站着倾听并回答青年人提出的问题时间竟然长达3个小时。而且戚先生仍然是神采奕奕,面带微笑,丝毫看不出劳累或不耐烦的迹象。我们大家都十分心痛地劝戚先生赶快回房间休息,他老人家却笑着说:“能有时间和青年人交流探讨学术问题,也是我难得的好机会,让我也觉得年轻了许多,何况我一点也没觉得累”。听了戚先生简短而朴实的话语,大家不但为戚先生有健康的体魄而感到高兴,更为他老人家一贯平易近人,真心提携青年和晚辈的博大胸怀感到骄傲和敬佩。在第二天国际学术研讨会的闭幕式上,戚先生再次对青年学者真诚地提出希望,他谆谆地告诫大家:历史研究,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日积月累和锲而不舍。甲午战争史的研究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希望大家要有不怕坐冷板凳的耐心,有持之以恒的信心,要用更多的时间去挖掘史料,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不断提高研究的水平,为中华民族能牢记历史,不忘国耻,以史为鉴,做出应有的贡献。最后,他希望并祝愿大家在纪念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拿出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与会的中外学者,大家都以热烈的掌声感谢这位德高望重的历史学家的谆谆告诫和殷切期望。

沧桑依旧,物是人非。所有认识和熟悉戚其章先生身体情况的人都满怀信心地盼望他在90岁的时候,继续在威海主持召开2014年甲午战争120周年的国际学术讨论会,聆听先生的教诲,了却先生为之奋斗了近70年的甲午情结。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位身体非常健康的耄耋老人,突然驾鹤西去,为人间留下了不尽的哀思和无法挽回的遗憾。作为戚其章先生的家乡人和晚辈,我们不应该只是深陷在哀伤之中,而应该牢记先生的教诲,化悲伤为动力,把对先生的思念转变为实现先生遗愿的具体行动。沿着先生开辟的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史研究之路大步向前迈进,开拓并发展,用甲午战争史研究的新成果回报先生的支持和帮助。

戚其章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戚其章先生的英名永远刻在刘公岛上!

 

(作者: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研究馆员)


声明:本网转载刊登此文仅以传递更多信息为目的,不代表本网支持或赞同文中观点。

关于作者  (请作者来信告知我们您的相关资料,点击这里查看我们的联系方式。)

avatar

戚俊杰,1949年生,山东威海人。现任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研究员、山东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山东社科院甲午战争研究中心副主任、威海市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会长。长期从事文物保护与史学研究,主编、合著各类图书10多部,发表论文近30篇。被评为山东处文化系统优秀专业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著作有: 《北洋海军研究》(第一、二、三辑)、《姜书璞治砚艺术》、“《勿忘甲午》”丛书。


相关文章


百家争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