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Content
甲午战争已经过去百余年,但在今天是史学家们感兴趣的话题。一个数千年文明史的老大中华帝国究竟为什么在同被称为“蕞尔小国”的日本的较量中,败得如此匪夷所思?
以往对甲午战争的认知,往往是悲情多于理性。一种通常的说法认为,以慈禧太后、李鸿章为首的投降派颟顸无能,尽管有邓世昌这样的爱国志士奋勇杀敌,终因于事无补。但仅仅把方伯谦、叶志超几个贪生怕死的庸官抓出,也许并非能真正改变战局。
澳大利亚籍华人雪珥的《绝版甲午从海外史料揭秘中日战争》(文汇出版社)也许给我们找出了答案。该书的最大看点就是从鲜为人知的海外的史料发掘事实和线索,给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理智、冷静、客观的分析对手的资料,往往能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判断。
军马未动 谍战先行
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实力,也取决于对敌人的了解与认识。在《绝版甲午》一书中披露,日本在战争前很长一段时期,就在悄然的为战争做准备了。无论是对北洋水师舰船的航速、火炮的口径、射速,还是对威海、旅顺军港地形地貌的掌握乃至淮军兵力部署,基本都了然于心。
更可怕的是,日本这种“谍战”大多数来自日本民间而非官方。日本有数以千计的公民,自费来到中国从事谍报工作,他们化装成拖着辫子的中国人,进行艰苦卓绝的实地调查,足迹甚至遍及西藏和新疆。根据他们的情报编纂而成的《清国通商综览》,出版后居然有2300多页之巨,比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更深地吃透了中国国情,至今仍是重要的研究文献。这样一支年轻的间谍团队,在为日军提供谍报保障的同时,也向中国乃至世界展示了明治维新后日本咄咄逼人的崛起。这足以令我们自省。
而反观清廷,开战前,以北洋舰队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总吨位盲目自大,仍是以“小日本、大中国”的轻佻心态。缺乏像日本人那种脚踏实地的认真研究对手的精神。甚至在开战前夕,中国驻日公使汪凤藻在往国内发报时,也被日本电报局轻易盗取了密电码,导致清廷大量军事情报被日军截获,不仅水师的部署日本方面了如指掌,甚至甲午战争结束后马关谈判期间,李鸿章与清廷来往的密电也全部被日方破译。以至于日本海军与北洋水师在火炮、吨位上尽管势均力敌,但日军总是能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以优势兵力击败中国的舰队。盖与此有关。在一场看似势均力敌的战争开始时,日本早已拥有了相当的胜算。
抢占舆论制高点
同时,无论是在国内的战争动员与民心的凝聚,还是在国际上公关形象的塑造,都做了非常精心细致的安排。用该书作者的话说:“战争从来就不只是枪炮的征战,也是笔杆子的对抗。甲午战争不仅仅是一场‘武斗’,也是一场‘文攻’。”在战争前夕,日本方面对营造对己方有利的战争舆论宣传方面可谓炉火纯青。可以说,明治政府和清政府对媒体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走向。
甲午战争之初,日本军舰击沉了运送清军的英国商船“高升”号,导致千名清军和欧洲船员死亡,引发英国朝野哗然。日本政府立即实施了一连串紧急公关行动。先将英国官方稳住,避免事态恶化;同时,迅速展开官方调查,对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剪裁,形成了对自己有利的调查报告;另外,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引导和改变英国舆论。日本的外交文件真实地记录了日本驻欧洲外交官要求追加“特别经费”用于“友好媒体”公关的请示。通过一系列的舆论公关,成功化解了英国的敌意。以至于英国的多名国际法学界泰斗,竟先后在报纸上为日本辩护,认为击沉“高升”号是合理的,责任不在日方。并继续对中日双方保持中立。
在对外宣传上,日本的媒体积极参与战争报道。官方对媒体的开明姿态,获得了媒体的主动配合,美化战争、美化日军,成为日本媒体的自觉行动,有效地凝聚日本的民心士气。而反观清廷,不允许任何一名西方记者随军。媒体的对外宣传、对内动员功能被弃置。对媒体的运用均相当漠视和迟钝。而日本则不遗余力地抓住每一个能宣扬自己的机会,这导致两国的国家形象出现了巨大落差。
百年前清国的失败,放之于今天依然有着极强的借鉴和警示。今天的中国正快步前行在复兴的大路上,但我们仍应当不断地回顾历史。《绝版甲午》提醒每一个中国人去自省和反思。
声明:本网转载刊登此文仅以传递更多信息为目的,不代表本网支持或赞同文中观点。
相关文章
百家争鸣
-
刘公岛大小炮台六座 ——北洋海军时代刘公岛炮台考略
张文宣光绪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895年1月22日)电报清楚地报明:“刘公岛大小炮台六
-
时代“波磔”中的大写人生 ——读王家俭教授自传《梦影萍踪》
读王家俭教授自传纪实《梦影萍踪》,其草根一样平易的心态,泥土一样朴素的文字和情感
-
追忆戚其章先生
2012年10月7日2时35分,享年88岁的著名历史学家、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戚其
-
把刘公岛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对红色历史、文化及旅游的解读……
-
读《清末民初的荣成教育》有感
李继发先生在《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馆刊》2012年第2期(总第45期),发表《清末民初的荣
-
先生虽逝,风范犹存 ——追念中国甲午战争史研究的领军人物、历史学家戚其章先生
从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馆刊上惊悉戚其章先生去世,不胜哀痛。回想与先生交往的情景,尤
-
我刊文章被专业权威刊物《孙子研究》全文发表
我刊2010年第四期(总第39期)发表的《毕以珣和【孙子叙录】》一文,最近被国内专门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