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陶俊智

出处:甲午网栏目:51期学苑杂谈馆刊发表日期:2015年3月5日

摘要:神系道教因袭民间习俗奉祀的司门之神。我国民间供奉门神历史悠久。奉祀门神当起于原始先民的庶物崇拜。所谓庶物崇拜,即认为万物皆有神灵而尊崇敬奉之……

关键词: 门神

旧俗,岁末腊除,家家都要在大门两侧贴门神和春联。贴门神,大概因为有封建迷信之嫌吧,早不时兴了;而贴春联,吉祥喜庆,是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随着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则日见其盛。

门神系道教因袭民间习俗奉祀的司门之神。我国民间供奉门神历史悠久。奉祀门神当起于原始先民的庶物崇拜。所谓庶物崇拜,即认为万物皆有神灵而尊崇敬奉之。如雨、雷、闪、河、海、山、土地、灶诸神,都是庶物崇拜的产物。原始的门神,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并无具体形象。后来出现了一些门神的神话传说,在神话传说中,门神逐步被人格化,这才有了具体形象。最早的门神形象,见于东汉王充《论衡·订鬼》所引《山海经》中的一个神话(今本《山海经》无此内容,原因不祥):东海之中有座度朔山,山上有棵大桃树,树枝盘层三千里,其东北枝间叫鬼门,众鬼皆由此出入。桃树之下有两位神人,一位叫神荼,一位叫郁垒,是专门监察众鬼的。如有随意害人的恶鬼,他们就“缚以苇索,执以食虎”。后人因此便于“岁末腊除,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冀以御凶”。后来,简化为只挂桃人。再后来,桃人又简化为桃符——两块分别画着神荼、郁垒像或写着他们名字的桃木板(《后汉书》说板长六寸,宽三寸;《淮南子》说板长七八寸,宽一寸)。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纪》里说,正月初一“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门神”。而《汉书·广惠王刘越传》里又有这样一段记载,“其(指刘越)殿门有成庆(春秋时齐勇士)画,短衣、大裤、长剑”。据此,有人认为,成庆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门神形象。

唐代出现了门神钟馗。据《唐逸史》说,“明皇梦一小鬼,……盗太真绣香囊及上玉笛,绕殿奔戏上前。……上怒,欲呼武士。俄见一大鬼……径捉小鬼……劈而啖之。上问:‘尔何人也?’奏云:‘臣终南山进士钟馗,武德(高祖李渊年号)中,应举不第(成绩第一,因面目丑陋而未被录用),羞归故里,触殿阶而死,上赐绿袍以葬之。感恩发誓,予我王除天下妖孽。’”玄宗醒后,就叫吴道子给他画一幅钟馗像。吴道子拿起笔,好像钟馗就在眼前,很快就画成了,玄宗看了觉得很象。自此,唐皇室岁末均赐钟馗像予臣下,民间亦悬其画像于门以击鬼。当然,这不过是个神话传说,但吴道子作过钟馗画,唐皇室岁末赐钟馗画于臣下,却是实有其事的。现存曾当过玄宗左相的张说和中唐大诗人刘禹锡等人的《谢赐钟馗画表》等文章,可资证明。

门神钟馗的真正由来,《辞海》载有两种说法,“一说由‘终葵’(槌)演化而来。古代民俗,以槌逐鬼。六朝人认为‘终葵’可以驱鬼避邪,后演化为钟馗。一说由商代巫相仲傀演化而来。仲傀为巫相,兼驱鬼之方相,后由驱鬼之巫,成为食鬼之神。”

以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为门神,最早见于元代成书的《正流道藏·搜神记》和《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此前典籍,均无此记载(南宋典藉所记门神,虽有戎装将军形象者,但皆无姓名)。《正统道藏·搜神记》之门神条说,“神即唐之秦叔宝、胡敬德二将军也。按传:唐太宗不豫,寝门外抛砖弄瓦,鬼魅呼号,六院三宫,夜无宁刻。”发生上述事端的原因,据吴承恩在《西游记》里说,是泾河龙王为了赢和他打赌的算卦先生,私自把诏书中下雨的时间推迟了一个时辰,雨量减去了三点一刻,因而触犯了天条,被判斩刑。监斩的人曹官,就是时任太宗宰相的魏征。于是泾河龙王就去求唐太宗救它。唐太宗答应了泾河龙王的请求,就在行刑前召魏征进宫对奕;不料魏征奕中打了个盹,就灵魂升天把龙王斩了。龙王怨恨太宗言而无信,就夜夜在寝门外闹腾索命。泾河龙王闹腾了几夜,“(太宗)惧,以告群臣,叔宝奏曰:‘……愿同敬德戎装立门以伺’。太宗可其奏,夜果无警。太宗谓二人守夜无眠,命画工图二人像……悬于宫掖之左右门,邪祟以息。后世沿袭,遂永为门神。”

清顾禄《清嘉录》门神条云,“(除夕)夜分易门神。俗画秦叔宝、尉迟敬德之像……或朱纸书神荼、郁垒,贴于左右扉;或书钟馗进士四字,斜贴后户以却鬼。”这段文字说明,前述诸门神,虽出现的时间早晚不同,却不是新旧代谢的,而是同时被尊崇供奉着。

前述门神之外,还有一些在较小范围被奉祀的门神,如温峤和岳飞、赵云和赵公明(或马超)、孙膑和庞涓、薛仁贵和盖苏文等等。以上都是武门神。武门神之外。还有文门神和祈福门神,前者为一文官形象,后者是福、禄、寿三星神像。因供奉者很少,不述。

春联和门神同源,是贴门神意函的拓展和进升。免受侵害,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地活着,是人生最基本的要求。除此之外,无人不希望自己的物质、精神生活能更好些。因此,古人在年复一年地在桃板上题绘神荼、郁垒名像,以镇妖鬼、避邪祟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便会想到利用桃板题写一些吉祥字眼,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题了吉祥字眼的桃板仍叫桃符。这一称谓一直延续到明初才有了改变。《宋史·蜀世家》“孟昶(后蜀主)命学士为题桃符”之语,北宋王荆公“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脍炙人口的诗句,都是当时春联仍叫桃符的确证。而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里所作解释,“春联者,即桃符也”,则从侧面告诉我们:直到清代,仍有相当多的人只知桃符,而不识其春联之名。

门神桃符到春联桃符演变之初,大概是受习惯和桃板面积影响,每块桃板仍只题三两个字。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人们想借桃板表达的诉求越来越繁杂,在桃板上写的字也就逐渐多起来,于是便有了以纸代板的想法。《掌故大辞典》在“春联”条下解释说,“春联源出于古时的桃符板。传说后蜀主孟昶曾以纸代板题写”。而《辞海》桃符条云,“五代时后蜀的宫庭里开始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宋史·蜀世家》:孟昶‘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上述引文证明,五代时已有人在纸上以对偶句题写春联了。

春联之名,始见于明初。明人陈云瞻在其《簪云楼杂话》里说,“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付,帝将微行出观。”据说朱元璋在微行出观时,发现有家人家意敢公然抗旨不遵,没有在大门上贴春联。朱元璋很生气,准备依律严惩。后来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家人家是阉猪的,不识字。于是,朱元璋就亲自动手为其写了幅对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有资料说,朱元璋还曾给大学士陶安等人题赠过春联,朱元璋的提倡,使过年贴春联之风渐盛,最终演成一种时尚,一种民族习俗。

 

(作者:威海二中退休高级教师)


声明:本网转载刊登此文仅以传递更多信息为目的,不代表本网支持或赞同文中观点。

关于作者  (请作者来信告知我们您的相关资料,点击这里查看我们的联系方式。)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日志

百家争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