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晓惠

出处:甲午网栏目:51期学苑杂谈馆刊发表日期:2015年3月5日

摘要:笔者在一位收藏爱好者家中见到了一件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的乡饮执照。这份执照的发现对研究清代乡饮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 乡饮执照酒礼

近日,笔者在一位收藏爱好者家中见到了一件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的乡饮执照。这份执照的发现对研究清代乡饮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执照保存较好,系白棉纸木板印刷,顶部印有“执照”两字。《执照》长38.5厘米、宽36.5厘米,上有文字写到:“乐安县(今广饶县)儒学发给执照事奉藩宪札饬遵例举保宾介以备乡饮等因到学今经廪增附生员举到蒋荫田年高有德堪应耆宾容俟汇案详请藩宪发给执照外合行预给执照以杜假冒并饬奉司照后即将此照缴销以归画一须致执照者。”执照还记有蒋荫田的曾祖兆贤、祖父复元、父世臣三代人的名字,发放时间是光绪二十一年十二月十三日。

从文字上分析,这份乡饮执照是乐安县儒学发给蒋荫田作为耆宾参加乡饮酒礼的临时执照,等儒学把详细情况上报给藩宪后,再由藩宪发放正式执照,然后缴销此执照。从执照的内容知,推举宾介参加乡饮是相当严格的,要经过儒学中的所有生员推荐,必须是德高望重之人,而不是官员随便派遣人员参加。执照的发放也是相当严格,为了杜绝假冒,执照上详细记有蒋荫田的曾祖、祖父、父亲三代的名字,并且在执照上加盖印章。

乡饮酒礼,古代嘉礼的一种。也是汉族的一种宴饮风俗。起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之集体活动,《吕氏春秋》认为是古时乡人因时而聚,在举行射礼之前的宴饮仪式。

周代时,以致仕之卿大夫为乡饮酒礼的主持人,贤者为宾,其次为介,又其次为众人。仪式严格区分尊卑长幼,升降拜答俱有规定,见载于《仪礼》等儒家经典。当时,此礼也有举荐贤能之士以献王室的意义,一般于正月吉日举行。

汉以后郡县于学校中行其礼,皇帝则于辟雍中行之。实行科举制度以后,则以州县长官为主人,为贡生饯行时亦行乡饮酒礼。明代,京师及州县以下,令民间以百家为一会,以里长或粮长主之,坐席时,以善恶分列三等,不许混淆,以此作为实行封建道德教育的手段之一。

乡饮酒礼最初不过是乡人的一种聚会方式,随着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乡饮酒礼逐步注入了儒家思想。在统治者看来,“乡饮酒礼敬老尊贤,敦序长幼之节,申明朝廷之法,其有关于礼教甚巨”。乡饮酒礼有一套严格的程序,整个仪式实际上是在弘扬与宣传封建社会为臣尽忠、为子尽孝、兄弟相亲、邻里和睦、朋友有信、长幼有序等道德伦理规范,使一乡之人在宴饮欢聚之时受到教化。

被邀请参加乡饮酒礼的宾客均为当地身家清白、齿德具尊的耆老乡绅。据史料载:明清制,每岁由各州县遴选年高望重的士绅,一人为宾、次为介、又次为众宾,详报督抚,举行乡饮酒礼。所举宾介姓名籍贯,造册报部,称为乡饮耆宾。乡饮大宾、乡饮介宾、乡饮众宾,皆为乡饮耆宾的品类。乡饮宾的选择首先由管理地方文教的儒学官员进行考选、推荐,经地方长官进行三代政审等考核批准后逐级上报本省督核准,之后方准许邀请参加乡饮酒礼。按照规定颁发给乡饮执照以为凭据外,地方官员们还要赠送牌匾以示荣耀。同时乡饮宾还要由督抚上报朝廷,经礼部奏请皇帝批准,赏给顶戴荣身。最后历届乡饮宾的姓名还会被载入地方史志,名垂青史。从这一规定可看出:参加乡饮的宾介是要经过严格把关的,但这种荣誉不是终身的,如果乡饮耆宾有过犯,则逐级取消称号,同时还要将原推举之官追究责任。

乡饮酒礼在明代以前规定每年举行一次。明初由于太祖特重老人的教化能力,以正齿位为主的乡饮酒礼,变为利用耆老的公信力有效宣扬政令的场合,于是乡饮酒礼固定于每年的孟春望月(正月十五日)及孟冬朔日(十月初一),并规定有“读律令”的仪式,“执事举律令案于堂之中,读律令者诣案前北向立读”, “有过之人俱赴正席立听”。(《明史.礼志十》)律令读罢后,还宣读刑部编发的其它有关文书,并有训诫致辞。从这一规定可看出,明代的乡饮酒礼明显地具有加强控制和统治的目的。

民国7年《乐安县志》中的《礼俗志》也有详细记载,从民国7年《乐安县志》记载的乡饮酒礼制度看,清代大致沿用明代乡饮制度,清代司正行礼致辞内容照搬了明代“读律令”后的训诫致辞。这些话将乡饮酒礼的作用讲得清清楚楚。

从民国7年《乐安县志》记载的乡饮酒礼内容知:乡饮酒礼定于清初,于每年的正月十五与十月初一分别举行一次,其地点设在各府、州、县儒学之明伦堂。清代乡饮酒礼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礼制程序,对礼仪活动中的人员设置、座次安排与物品陈设都做出了严格、细致的规定。首先乡饮酒礼中,地方知县要代表朝廷率领僚属做主宴请众宾;职教官员充任司正,主持乡饮酒礼的进行;典史充任执事官,管理由老成生员充任的引赞、读律等诸执事人员。在举行乡饮酒礼的过程中,司正、赞礼、读法等人员按照礼仪进程不断宣讲各种封建道德与伦理规范。

其次,座次安排严格遵照阴阳五行方位与长幼、尊卑关系进行;各种物品陈设有着明确的规定。行礼中,从迎宾、升堂、入席、落座到读律、宴饮、礼毕送客都有着十分详细的程序规定,以保证整个仪式的庄严、隆重。

另外,在行乡饮酒礼过程中,除了上述涉及到的人员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司礼人员,就是执掌觯案的扬觯官,他负责监督在场每一位人员的一举一动是否严格按照礼仪规制进行。不论宾主,如果有人在行礼过程中高声喧哗、坐错位置,或者出现其他违礼行为,扬觯官便会立即给予制止、纠正,同时“依礼、扬觯以罚”(即罚酒)。保证了乡饮礼始终能够符合“礼”的规范,有条不紊的进行。

在举行乡饮酒礼的过程中,由于有着上面这些严格的礼仪规范约束,使得乡饮酒礼一直没有任何变化与发展,逐步变成了一种呆板、僵硬的形式,不可避免的随着封建制度一步一步走向没落。清初,地方乡饮酒礼费用皆取于公家,道光以后因军饷开支骤增,始改由地方备办。辛亥革命以后,乡饮酒礼也与其他封建礼仪一起,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乡饮酒礼在中国历史上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这份乡饮执照,历经百余年但至今保存完好,它的发现为我们研究清代乡饮酒礼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作者:文登市博物馆)


声明:本网转载刊登此文仅以传递更多信息为目的,不代表本网支持或赞同文中观点。

关于作者  (请作者来信告知我们您的相关资料,点击这里查看我们的联系方式。)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日志

百家争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