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丛培威

出处:甲午网栏目:47期学苑杂谈馆刊发表日期:2014年6月30日

摘要:最近我读了威海市文化局、威海市文物管理办公室编的《威海文物概览》一书,对威海的文物终于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威海文物概览》书前印有《威海市文物保护…

关键词: (暂缺)

作为曾经的文化部门的一名干部,我对威海的文物一向比较关注。但遗憾的是,由于缺乏深入的了解、研究,对此我只是一知半解。最近我读了威海市文化局、威海市文物管理办公室编的《威海文物概览》一书,对威海的文物终于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威海文物概览》书前印有《威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图》,可一目了然地了解威海市分属各级保护的各类文物的分布情况。书中正文部分,主要采用图片,配以简洁的文字说明,按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和石窟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纪念建筑与革命(战斗)遗址六个方面,对广存于威海大地上的各个时期的文物系统地进行了介绍,并在书中穿插介绍了珍藏于威海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威海市博物馆和荣成、文登、乳山三个县级博物馆(文物管理所)的古石器、玉器、青铜器、铁器、陶器、瓷器和书画等珍贵文物。捧读《威海文物概览》,好像把威海的百千文物一下子都捧在手中,任你解读,任你研究,任你尽赏它们的风采。

古遗址是威海市分布最广的文物。《威海文物概览》重点介绍了25处古遗址,并列表简介了183处。遗址多处于耕地和村庄之中,在地表,或崖壁,或剖土层中,总会见到蛤片、蛎壳,或石器、陶器的碎片,或红烧土块。在青山绿水的比对下,对许多人而言,这些也许是枯燥乏味的,但对于文物爱好者来讲,它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正是这些古遗址和破碎的文物,记载着最古老的历史文化信息。许多年前笔者在原县级威海市文化局工作时,曾和文物工作干部一起踏访过市内的一些古遗址。站在一处处古遗址前,笔者禁不住浮想联翩,先人们刀耕火种的劳动生活场景一幕幕在眼前闪现。当时自己曾萌生了把全市每一处古遗址都踏访一遍,再作些深入研究的想法,后来因为工作变动,这个想法也慢慢放弃了。这次捧读《威海文物概览》,不仅了解了原县级威海市(亦即现在的市区)的古遗址,而且把荣成、文登、乳山——现在整个威海市的古遗址都一览无余,心中颇有一种满足感。这些古遗址数量众多,分布广泛,自身标志不明显,许多处于偏僻之地。如果不是得益于《威海文物概览》的介绍,单凭个人亲临一处处古遗址了解,其难度可想而知。

古墓葬本身即是重要文物,但它又是许多文物的重要“载体”,现世的好多珍贵文物来自于古墓葬。它隐藏了太多的历史文化秘密,许多历史谜团的求解正是得益于古墓葬。《威海文物概览》重点介绍了18处古墓葬,列表简介了73处。墓葬中出土的文物,作为历史的见证,勾勒出威海的历史脉络。在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天东村东北有一个汉墓群,早先有5座古墓和1处残墓。1978年春季,笔者下乡工作驻大天东村,闲暇时上山游逛,常在古墓中间伫立寻思:这一个个大土堆是怎么形成的?里面埋藏着什么秘密?1994年为配合威海铁路建货场,威海市博物馆对3号墓和4号墓进行了发掘。原来这是两个竖穴墓,各葬一成年男性,棺椁上、下分别覆、铺着海蛎壳,尸体上、下分别覆、铺着白灰。两墓共出土随葬陶器、铜器、铁器57件,时间为西汉中晚期。《威海文物概览》详细介绍了两墓的发掘情况,并刊登了出土的彩绘方炉、陶盆、铜带钩、“王阳”铜印、铜镜等珍贵文物的照片,向世人披露了墓葬的真相。2002年12月,威海十六中在环翠区羊亭镇驻地北修建操场,发现4座砖石墓,威海市博物馆前往清理。当时的新闻媒体作了报道,吸引了众多人的关注目光。但文物发掘专业性很强,它不是一件群众性的事。大众只能从新闻媒体的报道中了解一些有关情况。这对文物爱好者来说是个十分焦渴而又无可奈何的事。《威海文物概览》详细记载了这4座西汉晚期至东汉前期墓葬的形制和出土文物,刊登了当时发掘1号墓墓室、2号墓券顶、3号墓墓门、4号墓全景和出土的雕有精美图案的空心砖、夹砂黄褐陶罐、四乳八禽镜、铜簪等珍贵随葬品的照片,弥补了人们不能亲临发掘现场的缺憾。而2005年春于文登市小观镇郐家村西发现的宋末金初的石椁墓带给人们的却是莫大的艺术享受。该墓主人为僧人或信徒,石椁由经过加工雕刻的石块组成,内置一石函。《威海文物概览》对该墓作了全面介绍,刊登了墓的结构图和浮雕的照片。浮雕内容丰富,造型逼真,刀法细腻。石函正面雕刻的僧人启门图,生动、传神,僧人憨态可掬,用力推门的姿态惟妙惟肖。南壁门西的牵马图,马儿矫健,姿态优美,驭手站立马前,神态自若,与马似有几分亲昵。东壁的雕龙图和西壁的瑞兽图飞舞灵动,富有生气,呼之欲出。北壁的坐饮图,两坐者身着和尚服,一少者执壶前伸,一老者捧碗欲饮,面露微笑,极富生活情趣。南壁的对弈图,更觉精细,一幅棋枰旁,两弈者悠然对坐,旁还雕一站立大鹰,回首低看脚下一小鹰,颇具“母慈子顽”的意味。以前笔者曾在江苏徐州等地看到过汉画像石展览,为祖先的高超技艺和外地的丰富文化遗存赞叹不已。没想到在我们威海也有这么精美的画像石刻。它除了给人带来强烈的艺术美感,也为研究宋、金时期威海的葬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由于历史上威海地处荒凉边陲,开发较晚,所以古老的建筑较少。但自明初以后,为防海上倭寇,在威海范围内,设置了威海、成山、靖海三个卫,百尺崖、寻山、宁津、海阳四个所,以及多处军寨、烟墩。在威海这个弹丸之地,军事设施之多,足见威海海防地位之重要。但是经过战争硝烟和岁月的侵蚀,许多设施已经消失或仅存遗址。《威海文物概览》在《古建筑》部分除重点介绍了5处清代以来的乡土民俗建筑外,用大部分篇幅介绍了明代威海的海防设施,使人们可清楚地了解这些设施的历史和现状,也澄清了人们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比如对威海、成山、靖海三座卫城的规模,《威海文物概览》明确载明:威海卫城周6里18步,高3丈,厚2丈;成山卫城周6里180步,高1丈8尺,厚2丈;靖海卫城周971丈,高2丈4尺。按过去1步等于5尺计算,靖海卫城周6里142步。三卫城中成山卫城最大,靖海卫城次之,威海卫城最小;威海卫城墙最高,靖海卫城次之,成山卫城最矮。这就解决了好多人过去因查找资料困难对三个卫城大小不明的问题。

威海的石刻、石窟寺不算多,但却十分珍贵,文登市圣经山上的《太上老子道德经》摩崖石刻和荣成市槎山上的千真洞石刻是最突出的代表。《道德经》摩崖石刻为世上最大的道教刻石,乃元代道教全真派道士所为。在月牙形巨石上,刻《道德经》上、下两卷,竖排,颜体,楷书,略带魏风,结构严谨,古朴苍润,成为道教刻石的稀世珍宝。笔者每次到圣经山,站在这巨大的摩崖前,手抚着赤棕色略带黑斑的粗糙的刻石,仔细辩读着摩崖上的每一个字,心中都不由自主地生出一种崇高的敬意。但因长期的风雨侵蚀,有些字已漫漶不清,辩读起来十分困难。《威海文物概览》以折页的形式,影印了山东省博物馆的《道德经》摩崖拓片,使人们能方便地一睹这珍贵的文物。笔者也数次前往乳山市冯家镇孔家村西北的玉虚观遗址,站在砖砌瓦盖的棚子遮护下的玉虚观碑前,仰首细读那碑文,脖子抻得又酸又痛,也难以看清上面的文字。《威海文物概览》将玉虚观碑文全文登载,极大地方便了人们阅读碑文,了解玉虚观的发展变化。

在威海近现代史上,1888年北洋海军在威海成军及后来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和1898年英国开始租借威海卫,无疑是最受世人关注的两件大事,这两件事都在威海留下了它们的痕迹。《威海文物概览》有重点地介绍了刘公岛、日岛及威海湾沿岸修建的北洋海军提督署、提督官邸、水师学堂、码头、船坞、炮台等设施,介绍了30处英国租借期间修建的带有欧洲风格的公务用房、商务用房、住宅和避暑娱乐设施。在旅游热的催动下,威海甲午战争纪念地越来越广为人们所熟知,而英租时期留下的特色建筑,随着时间的推移,似乎离人们越来越远,有的以至成为人们心中的“谜”。笔者就多次碰到人们就某一处英租时期遗留的建筑议论、猜测而不明就里的情景。笔者原工作单位环翠区人大常委会的办公处所就是一座老楼房。上世纪70年代初笔者曾在那里短时学习、居住过,后来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都与这座老建筑朝夕相伴。该建筑连地下室四层,方石砌墙,瓦顶斜坡,门窗狭长,烟囱高高,前面有出厦,连二楼前面的大阳台在内,共有四处露台。内部走廊曲折,木铺地板,壁炉、壁厨齐全,与传统的威海民居迥异。楼前还有花园、假山、水池等。包括笔者在内,许多使用者对这栋老建筑的来龙去脉并不清楚。《威海文物概览》对这栋老建筑作了详细介绍。原来,这是上世纪30年代,威海经营建筑业的德胜作坊老板刘松亭所建的私人住宅,俗称德胜作坊楼。由俄国工程师设计,内部装修多用德国进口材料,起居室、餐厅、客厅、洗澡间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对其他29处英租时间的老建筑,《威海文物概览》也一一作了介绍,客观上起到了普及这一时期历史知识的作用。

威海是革命老区,留有许多纪念建筑与革命(战斗)遗址。以前,笔者曾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过天福山、马石山、中共胶东特委旧址等革命(战斗)遗址和威海的几处烈士陵园,革命前辈和先烈的精神曾给笔者以很大的教育与鼓舞。但还有许多革命(战斗)遗址笔者没有瞻仰。比如,坐车在威海大地上旅行,不时会在路旁看到一座高塔。这是什么塔?它有着怎样的来历?这问号一直萦绕在笔者的心头。原来,在威海的田野山间矗立的许多塔主要是烈士塔。《威海文物概览》重点介绍了葛家烈士塔、祝家泊子烈士塔、宋村烈士塔、口子后烈士塔、三家庄烈士塔、蒿土冓烈士塔六座烈士塔。这些烈士塔高低不同,形状各异,一般都有塔名、塔文、纪念性语录,烈士的姓名、籍贯和牺牲的时间、地址,建塔过程和捐资人名录等。并且,这些烈士塔都处于现在文登市的地盘上,见证了文登作为老革命根据地的那段历史。此时面对书中展示的一座座烈士塔,对先烈的崇敬之情已然充满心底,并对建塔者充满了感激之情。

捧读着《威海文物概览》,在尽享一处处文物迷人风采的同时,也不免生出对文物保护的丝丝忧虑。威海本是个文物十分丰富的地方,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许多珍贵文物被毁掉了,永远消失了,使人们每每想起来就心痛不已。就是现存的众多文物,也都有个如何保护的问题。对文物的破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自然方面,风寒雨雪的自然侵蚀和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危害。比如圣经山上的《道德经》摩崖石刻,长年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有些字已斑驳不清,如此下去究竟能保存多久?需采取哪些措施加以保护?二是人为的破坏。威海已经毁坏消失的文物主要来自人为的原因。这里有管理的问题,有与保护文物的利益之争,有当时的政治因素等等。《威海文物概览》中介绍的文物,好多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分布最广泛的古遗址和古墓葬大部分破坏严重。古建筑有的墙损瓦破,门窗破败,有的还被改变了模样,有的环境脏乱得不忍目睹。比如刘公岛上英租时期的蒸馏所,东部屋顶已部分塌陷。认识到文物的价值并公布其为文物保护单位,这只是保护的第一步,更艰巨的任务还在于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发挥文物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令人高兴的是,文登圣经山摩崖的保护规划方案正在审批程序中,包括蒸馏所旧址在内的多处文物建筑得到市级财政资金的补助,已经得到抢救性保护维修,恢复了旧观。文物保护是全社会的责任。如何加大文物法规的宣传力度,普遍提高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建立完善的文物保护机制,有效保护不可再造的文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促进科学发展,是一项伟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文物保护,任重而道远。

 

(作者:威海市环翠区人大干部)


声明:本网转载刊登此文仅以传递更多信息为目的,不代表本网支持或赞同文中观点。

关于作者  (请作者来信告知我们您的相关资料,点击这里查看我们的联系方式。)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日志

百家争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