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林出处:威海晚报发表日期:2014年2月24日    浏览人次:6,999

分享到:

 

2014021809332581

  2014年是农历甲午年,距离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整整120年。岁月悄然流逝,甲午战争却让人始终无法忘怀,多个摄制组近期走进威海取景,拍摄有关甲午海战的作品。由齐星执导的46集电视剧《铁甲舰上的男人们》和6集纪录片,以及由著名歌手陈红任总导演、导演褚嘉骅参与拍摄的甲午海战纪录片就是其中的代表。近日,来威拍摄的导演齐星、褚嘉骅分别接受了记者专访。

  齐星 铭记铁甲舰上的“小人物”

中日甲午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以此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与以往影片的宏大叙事有所不同,齐星导演的电视剧《铁甲舰上的男人们》,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生活和战斗在“定远舰”的水兵身上,从小人物们从军、成长到为国捐躯的历程,折射出在中华民族的危难时刻,普通中国人舍生忘死、临危不惧的精神和大义,大时代的悲剧也随之呈现在观众面前。

01200000026853136359309286626

将电视剧的视角从“大人物”转向“小人物”,齐星有着自己的考量。他希望通过小人物的命运展现,吸引更多观众的目光,仔细品读其中滋味,感受人物故事及整个大背景下的民族悲剧。

出于对那段历史和战死英烈们的尊重,齐星在剧本创作之初,就渴望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真相。因此,《铁甲舰上的男人们》从创作到拍摄完成,耗时近3年时间,齐星前前后后来威海9次,甚至远赴国外搜集史料。齐星坦言,这部电视剧让他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在拍这部电视剧之前,我对这段历史只是非常感兴趣,但并不了解。等我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并与一些研究甲午的专家、学者深入交流之后,我很震撼。所以我太想把它写好、拍好了,让观众能够真正了解那段历史,了解那些生活在铁甲舰上的男人们是如何为国家和民族献出生命的。”齐星说。

正是在这种压力的鞭策下,齐星对拍摄的细节可谓精益求精,不仅道具要求最大限度的逼真和还原,电视剧里出现的每一处场景都经过细致的考证。“比如,所有北洋水师的水兵喝的都是朗姆酒,并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这些不为人知的细节都经过专家印证。”齐星告诉记者,甚至连北洋水师使用的枪,也是剧组远赴日本找来图纸并据此复制的。齐星笑言,因为耗时太长、难度又大,许多给剧组做道具的美工都被“折磨”得崩溃了。

事实上,崩溃的不止美工,整个剧组的工作人员和演员都遭受了重重考验,只要涉及到海战,总会存在一些不可控的因素,拍摄难度就会格外大。齐星告诉记者,后期拍摄刚好赶上威海下雪,演员们在现场冻得直哆嗦,冷得受不了便开玩笑说要把编剧扔到海里,齐星就用精神鼓励法给他们加油打气,写了好多“德艺双馨”的标语挂在拍摄现场。回忆起拍摄过程中的趣事,齐星仍然忍不住想笑。好在演员们的确非常敬业,出色地完成了拍摄任务。

齐星说,从某种程度而言,《铁甲舰上的男人们》不仅是一部追忆历史、缅怀先烈的电视剧,更承载了他的个人情怀。“这部电视剧拍完了,其实我自己收获最大,专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的电视剧市场炒作得很厉害,我只是希望有人看了这部电视剧之后,对这段历史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和了解,知道那些普通的水兵们为这个国家做了什么。”齐星表示,回望历史,并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让那些牺牲的先烈能被铭记,他们应该被缅怀,也值得缅怀。

在电视剧之后,齐星还有一部纪录片要拍摄,他将电视剧里没有说完的话,留在了6集的纪录片里,二者相互补充,让战争、历史和人文威海的内容更加充实和丰富。“纪录片更偏重威海的人文、地理,我想在今年这样一个对威海尤其有意义的特殊年份里,所有的人都会好奇这120年来威海的发展变化。”齐星说,中国的岛有许许多多,但如此具有鲜明历史符号和人文特色的岛,只有威海刘公岛。

目前,《铁甲舰上的男人们》已拍摄完成,6集纪录片的拍摄工作也在春节后启动。今年5月之前,电视剧和纪录片将在全国同步上映。

  褚嘉骅 全景展现甲午海战史实

《铁甲舰上的男人们》是小人物唱主角的历史题材电视剧,而由陈红任总导演、褚嘉骅参与拍摄的大型纪录片,则是以海军军人为视角、全景展现120年前甲午海战史实,揭示不为人知的历史节点和细节。宏观、大气的拍摄手法,真实、权威、准确的细节考证,让这部纪录片弥漫着沧桑、厚重的历史气息,令世人在唏嘘感慨之余,不忘铭记历史,致力民族复兴。

拍摄过多部大型文献纪录片的导演褚嘉骅是军人出身,对甲午海战有着很深的情结。在拍摄之前,褚嘉骅也做了大量的功课,随着对历史原貌的逐渐了解,纠正了许多误解和谣传,深埋在他心中的甲午情结也越发深邃。作为一名军人,一个文献纪录片导演,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把真实的历史呈现给观众,给北洋水师的先烈们一个交待。

甲午海战与威海刘公岛密切相关,中国海军的百年历史也离不开刘公岛,这一切构成了这部纪录片拍摄的基础。此时,正值旅游淡季的刘公岛游客稀少,给褚嘉骅的拍摄工作提供了不少方便,而岛上保存的众多历史遗迹和文物更是为摄制组的拍摄锦上添花,并让褚嘉骅时时迸发灵感。

1月20日早上,刘公岛上降了一场雪,雪花刚好将地面完全盖住,褚嘉骅的摄制组在丁汝昌故居前进行着紧张的拍摄。天公作美,一场小雪让站在丁汝昌故居前的褚嘉骅百感交集,顿生灵感。雪地的场景十分难得和珍贵,他扛上摄像机亲自上阵。灰暗的天空,空寂的雪地上一排脚印,所有的元素让这组镜头充满了萧瑟气息。当天中午,褚嘉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起早上的拍摄仍然难掩兴奋。“这次是我第三次上岛拍摄,刘公岛的人文历史总能让我有许多灵感闪现。”褚嘉骅说。

为了最大限度地贴近历史,此次来刘公岛拍摄的时间选择也很有讲究。褚嘉骅告诉记者,1895年1月20日这一天,日本海军在荣成龙须岛登陆,准备攻打北洋舰队,因此,他特地选择这个时间点来刘公岛拍摄。此外,为了还原历史真相,褚嘉骅的摄制组特地前往日本采访了许多研究甲午的学者,获得了珍贵的历史档案和资料,下一步,他们还打算去英国进行拍摄。

这部纪录片从2012年开始筹备,2013年年初开始拍摄。随着资料的丰富、扩充以及拍摄过程中的不断重新审视,剧本一直在修改和完善,今年9月份就会在中央电视台与观众见面。褚嘉骅告诉记者,拍摄这部纪录片不是为了用多么华丽的场面吸引眼球,而是希望观众们能被它的内容所吸引,重新认识这段历史,通过专家、学者的解读以及史料的考证,纠正一些谬误。此外,威海的发展也融入在纪录片中,作为历史名城,威海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展现出了时代新貌。

褚嘉骅说,以往关于甲午海战的纪录片、电视剧、电影,多以悲剧结尾,而他却欲反其道而行。“我们反思北洋海军的失败,是为了以拥抱而非防备的姿态面对海洋,为了中国海军能堂堂正正地站起来,走向未来。”

 

【延伸阅读】

重现历史细考证

——访参与拍摄的威海学者陈悦、孙建军

正如导演齐星所说,研究甲午最透彻的专家学者都云集在威海。当外地导演们纷纷以甲午战争为题进行创作时,威海本地学者也没有闲着,他们积极为影视剧、纪录片的创作和拍摄提供帮助和考证,学者陈悦和孙建军就是其中的代表。

陈悦不仅为齐星导演《铁甲舰上的男人们》和纪录片的拍摄提供帮助,还参与了褚嘉骅导演的纪录片拍摄工作。陈悦历史功底深厚,威海研究甲午战争的专家,他与导演齐星的结识起源于他写的《近代国造舰船志》。“我们是2012年春节后认识的,在此之前,齐星一直在为拍摄搜集资料,无意中看到了我写的那本《近代国造舰船志》,他就与我取得了联系,说自己想要以甲午海战为背景拍一部电视剧,想让我给他提供一些帮助。”陈悦笑着说,没想到见面之后两人非常投缘,齐星许多关于剧本的设想,让他非常感兴趣,于是他决定加入。

“《铁甲舰上的男人们》叙事模式与以往影片完全不同,它不是正剧风格,而是融入了许多好看却又依托真实历史的故事,他把历史当做骨架,把传奇故事当血肉,因而整个故事十分丰满。许多情节拍出来之后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想,非常震撼。”陈悦说。

在剧本创作的过程中,陈悦主要为齐星提供一些真实的人物故事,在道具、美术、特效与历史细节上提供考证。与齐星的合作,对陈悦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开端,收获颇丰。因为参与得深入,他不仅熟悉了影视流程,还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孙建军主要对《铁甲舰上的男人们》一些历史细节进行考证,在他看来,这部电视剧虽然有戏剧演绎的成分存在,但总体上是忠于历史原貌的。片花出来之后,网友们的反响都很热烈,评价也不错,视觉、内容都很震撼。

“齐星导演的电视剧是以小见大,而褚嘉骅导演的纪录片则直接是宏观的大视角,在2014年即将播出的十几部纪录片里,褚导的这部纪录片规模是最大的。”陈悦告诉记者,这部纪录片从2012年7月开始筹备,当时他作为剧本评论,并未直接参与剧本创作,最终他以顾问的身份参与到这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

 

【相关链接】

人物名片

齐星 著名编剧、导演,其担任编剧及导演的电影《押解的故事》获2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导演处女作奖,及金鸡奖最佳剧本提名奖,电视剧《师傅》获第28届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二等奖。代表作品:电影《押解的故事》,电视剧《师傅》《光荣大地》《家事如天》等。

褚嘉骅 中国资深文献纪录片导演,代表作品:大型文献纪录片《毛泽东》《邓小平》等。

与中日甲午海战有关的影视作品

电影《甲午风云》1962年出品,导演林农,主演庞学勤、李默然;《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2012年出品 导演冯小宁 主演陆毅、夏雨、杨立新。

电视剧《北洋水师》1992年出品,导演冯小宁,主演陈宝国、陈道明、腾汝俊、王志飞、胡亚捷、袁苑、葛优、齐冰;《走向共和》2003年出品,导演张黎,主演马少骅、石佳丽、孙淳、王冰、李光洁、吕中。

相关文章


百家争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